焦枝铁路大会战: 缔造铁路修建史上的奇迹
北起焦作月山,沿太行山南麓,跨黄河、穿南阳盆地,越长江,至湖北枝城(现湖北省宜都市),这条80万人仅用8个月就建成的800多公里长的铁路,就是鼎鼎有名的焦枝铁路。
近日,记者走进焦作铁路陈列馆,通过一幅幅珍贵的老照片、一段段昂扬的文字,真切感受到当时筑路条件的艰苦,以及焦枝铁路大会战中人们展现出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豪情。
上世纪60年代,我国面临着非常严峻、复杂的国际环境。1969年,为了备战的国防需要,也为了减轻京广线的交通压力,中央决定修建焦枝铁路。
“纵贯两省、工程浩大、地形复杂,修这样一条铁路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在当时物质非常匮乏的情况下。”中国铁路郑州局集团有限公司焦作车务段党委宣传助理员魏海涛介绍,为了顺利完成建设任务,当年作为焦枝铁路大会战总指挥的原武汉军区副司令员孔庆德,选择了一种惊人的方法:从河南、湖北调集80余万名民兵,师、团编制,由军官指挥,多点同时开工。
一时间,这场修建铁路的人民战争在豫鄂两地全面打响。父送子,妻送夫,父子兄弟争相参战,一心为公去修路的动人场面和感人事迹层出不穷。各地报名人数成几倍、十几倍地超过分配指标。铁路沿线的各村寨,也争相腾房垒灶,欢迎筑路民兵。
“没有机械设备,土方、石子基本都靠大家用锄头挖、肩膀挑、小推车推。有的人冻烂了手脚,有的人磨破了衣服,但却没有人讲报酬,也没有人有一句怨言。”被称为月山车站“活字典”的月山车站原党委书记、76岁的廉高起老人给我们讲了一个他身边的故事:焦枝铁路大会战打响的那年冬天,气温极低,担负修桥任务的工班班长王铭华为了确保施工安全,自己跳进冰冷刺骨的丹河辅助作业。即便衣服湿透了、结了冰,他也没放弃。任务完成时,王铭华几乎被冻成“冰棍儿”,后来在北京住了一个多月的医院,才逐渐康复。
孔庆德在晚年也曾感慨,不能忘了,焦枝铁路还有数以千万计的人民群众参加义务劳动,“连小学生放了学都要提一篮子石头送到工地。”
凭借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精神,焦枝铁路共投入路基土石方7289.5万立方米,修建隧道及明峒24座共13340米、桥梁2583座共37947.9米,铺轨1204.63公里……1970年7月1日,焦枝铁路竣工通车,为党的49岁生日献上了一份厚礼。这条当时的战备铁路不仅创造了多项铁路建设史上的最高纪录,也在中国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之后,随着我国铁路事业的发展,1978年,焦枝铁路向南延伸线枝柳线(枝城至广西柳州)建成通车,将豫、鄂、湘、桂4省(区)一线贯穿。1988年,焦枝线与枝柳线通称焦柳线,成为我国平行于京广线的又一条南北铁路大动脉。
如今的焦枝铁路,每天依然车来车往,是豫、晋、陕煤炭外运的主要通道,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事业中仍发挥着重要作用。
“有了前辈们的艰苦奋斗、甘于奉献,才有了我国铁路事业的迅猛发展。作为年轻人,我们要传承好这种精神,为中国铁路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焦作车站客运员苗欣馨说。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中国交通运输协会”,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转602